焦點
-
三屆奧斯卡獎得主Jos Stam博士分享電腦繪圖30年之工作歷程與虛擬影像工業的技術和創意!演講會現場直擊!
近30年來,電腦繪圖(CG)技術的進步神速,從最早簡單的點陣構圖,到栩栩如生的真實照片等級畫質,如今更將邁向沉浸式的虛擬實境。因此,電腦繪圖技術的發展猶如在創造一種境界,讓人體驗到如同真實世界那樣的逼真感,令人流連忘返。 然由於電腦繪圖牽扯到許多技術,尤其以電腦動畫來說,要模擬出真實世界的各種物理現象,不僅要應用到各種數學(Mathematics)公式、透過程式碼(Coding),並搭配藝術美學(Art)天份,來創造出那種逼真的場景。因此該業界必須融合各方面的知識,來打造出令人wow (讚嘆)的繪製成果。 而這個部份,Jos Stam博士正是這方面的佼佼者,他揉合了美學、數學與程式碼等,將物理世界中的粒子、時空、雲霧、烽火、浪花、行雲與流水,甚至大規模生物群體的律動,得以在虛擬世界中重現與昇華,您所用的Maya軟體所用到流體力學特效,就是他的傑作。由於運用到上述的特點,使他成為3屆奧斯卡科技成就獎與電腦繪圖界最高殊榮ACM SIGGRAPH成就獎得主。他的成就亦是當今全球電影、動畫、電競、VR、AR 與 XR 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石。 由於30年多前,電腦繪圖只是簡單的點陣圖,在經過軟硬體的改良與進步之下,帶動顯示的解析度與色彩深度提升,讓電腦影像越來越逼真,然由於CPU的發展如今已然到達瓶頸,到了近10多年來的電腦繪圖正式進入3D世代,GPU的發展更是一日千里,促進電腦繪圖工業達到更高的層次,當今不管是CG、3D模型繪製,或是一般大眾每天在玩的3D遊戲,都是需要應用到GPU的硬體加速技術,讓複雜的美學+數學+程式碼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在電腦螢幕上生成逼真的畫面,賦予使用者視覺上的震撼。 如今GPU的發展已邁向AI世代,透過各種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可以做到以往做不到,或是需要許多時間才能完成的事情。包括照片分類/辨識,以及自駕車等….數不清的各式應用。除此之外,Jos Stam博士讚許GAN(生成式對抗網路)應用,尤其像是NVIDIA推出的GauGAN應用,就能幫助美術從業人員更獲得到創意的發揮,成就出無限想像空間的作品。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KFrg9HMYaY NVIDIA推出的GauGAN人工智慧藝術工具,幫助美術人員為其想像力添加色彩 至於AI將如何影響到未來影業的發展,Jos Stam博士一語道破,就是將會創造出「數位人類」(Digital Human),亦即拍電影也不需要真人演員了。的確!你看現在的AI都已經能做到自動生成人臉(而這些人其實並不存在於真實世界),而未來等AI發展到越來越極致之後,就可以模擬出演員的各種動作。因此未來的爆破、激烈動作,根本不需要找替身,直接用AI來做就行了!看樣子,未來好萊塢A 咖演員(如小勞勃道尼)會不會因此而失業呢?就讓我們期待未來AI的演變吧! Jos Stam博士如今也是NVIDIA電腦繪圖資深科學家,這次應SIGGRAPH Asia 邀請來台,在12/13的台大場次,分享他在電腦繪圖30年的工作歷程與虛擬影像工業的技術和創意。PCDIY!也在演講會現場直擊!由於演講內容部份牽扯到複雜的技術原理,以下就投影片的部份進行重點簡述。(圖超多,慎入!) 同學們上課囉!以下的內容有些比較艱深專業,雖說Jos Stam博士已經很化繁為簡來說明了,但為免分心,請大家先關閉其他會影響你注意力的網頁,別聽音樂,關閉手機(?)。然後仔細慢慢看下去喔! 前面花了那麼多時間,就是在說明人類如何定義圖像的意義!接下來的部份,就是Jos Stam博士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 接下來是一些Jos Stam博士運用世間的各種事物之離散現象,來做不同的聯想與試驗,以找出爆開或是內部緊縮現象的公式,並應用在其作品上。 由於前面有講到,人類對於物件與空間的感知,不一定是要靠眼睛才看得到。因此接下來,Jos Stam博士開始將觸角衍生到哲理部份,來說明圖素、空間、虛擬與真實之間的呈現效果。 30年的智慧累積結晶,現在讀者只要在這篇文章花30分鐘不到,相信可以有所收穫吧?以上就是本次NVIDIA電腦繪圖資深科學家Jos Stam博士,在台大的「電腦繪圖30年:從開天闢地到奧斯卡獎的旅程」演講會現場直擊。謝謝收看!下課囉!
-
3A搞電競免三萬!AMD Ryzen 5搭X570 AORUS ELITE WIFI主機板與技嘉RX 5500 XT開箱評測
AMD真香潮歷經半年持續發威!原先七月首發全新Ryzen三代處理器和Radeon RX5700系列顯示卡時,最主要是針對2K(2560x1440)和4K(3840x2160)高畫質電競體驗而來,截至目前為止可說是席捲了主流電競顯示卡市佔率分布,追求高C/P的玩家們紛紛轉向3A平台的懷抱。不過必須說,雖然主流玩家遊戲圈目前正逐漸走向高畫質遊戲世代,在電腦硬體規格不斷推高的當下,追求第一波進場的玩家們首當其衝要面對的當然就是高價位,然而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的道理還是在的,正如AMD近期新推出的Radeon RX5500XT系列顯示卡即為一例。 小編手上正好收到技嘉推出的X570 AORUS ELITE WIFI這張主機板,這張主機板目前在市場上的價位落在5,990元台幣(詢價日期2019.12.10),有鑑於這次全新的Radeon RX 5500 XT系列顯示卡主要針對的是主流FHD解析度玩家,加上價格帶甜美,小編這次就著手建構一套不到3萬台幣的3A電競平台,主攻的就是這次的重點「1920x1080」解析度電競市場。 這次小編選擇的主要三個核心規格部分,分別是處理器、主機板以及顯示卡,處理器的部分為了符合主流FHD解析度玩家的需求,僅選擇AMD Ryzen 5 3600X,原本打算用3600這顆即可,但因為該處理器目前正好在其他測試平台上,所以只好選擇定位稍高的3600X,效能上絕對足夠應付多數玩家的需求,至於價格部分落在8,170元,顯示卡的部分因應AMD推出全新的Radeon RX5500XT系列,選擇由技嘉自己推出的自製卡版本,預計價格普遍落在7000元上下。而最後在主機板的部分選擇技嘉X570 AORUS ELITE WIFI。以上規格在處理器的部分先前PCDIY!已有相關文章介紹,而在Radeon RX5500XT系列顯示卡的公布上也已經做過,本文就不再多做贅述了。下文將針對X570 AORUS ELITE WIFI做詳細介紹。 X570 AORUS ELITE WIFI由於硬體規格和設計上的考量,其實原先是已經支援到更高階的三代Ryzen 9系列處理器了,拿來做為Ryzen 5所用雖有些大材小用,但也未嘗不可。當然玩家們如果有其他經濟實惠的選擇也是可以作為主板搭配,例如像是同樣也支援AM4腳位的B450/B450M系列主機板也有非常多的選擇,平均市場價格約落在3,000台幣以下,做為一般入門電競主機選購的話,也有不錯的C/P值,只是因為手邊剛好有X570 AORUS ELITE WIFI這張主機板才會選擇做搭配的。 接下來就是直接上機進行效能的實測囉!測試平台規格如下: ◆處理器:AMD Ryzen 5 3600X ◆顯示卡:GIGABYTE RX 5500 XT GAMING OC 8G ◆記憶體:XPG Spectrix D60G DDR4-3600 ◆SSD:Corsair MP600 PCIe Gen 4x4 M.2 SSD 2TB ◆驅動版本: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版 值得注意的是,小編在顯示卡以及主機板以外的其他硬體上,為求測試方便所以直接拿了手邊的產品上機測試,在價格上或許會影響到最終的預算。比如處理器的部分如果玩家不想多花錢,也可以直接選擇無X字樣的Ryzen 5 3600處理器,對於FHD解析度遊戲和一般使用來說已經非常夠用,且目前正逢降價期間,價格比3600X版本還要便宜3千,是非常划算的一筆。另外像是記憶體的部分選擇XPG Spectrix D60G DDR4-3600,我們使用的是CL17、三星B-Die版本,目前市價約落在3700元台幣。雖說16GB DDR4-3600是目前市面上電競桌機較常見到的記憶體時脈數據,然而以本次整體的測試平台規格和定位來說,小編會建議其實如果預算不足的話,可以先退而求其次購買DDR4-3200或DDR4-3000的版本,其市價會落在2000元左右,可節省一些荷包壓力。 再者,這次使用的SSD是Corsair的MP600 2TB版本,是伴隨著AMD PCIe 4.0熱潮推出的新品,目前的市價就已經要15900元了,如果不是因為多數測試軟體都已經在該硬碟中、測試起來非常方便的前提下,為求整個平台的定位趨於一致,SSD部分小編建議除非真的很追求PCIe 4.0多1000MB/s左右的速度(在大檔傳輸時感受才會較明顯),否則直接購買目前就已經降價不少的 PCIe 3.0 1TB SSD即可,以目前市價來說,該規格的SSD預算也是在4,000元左右。至於Power的部分,小編認為不需要衝高到650W金牌的產品(當然預算夠的話當然最好),不過如果是這次測試定位的話,其實基本約有個550W左右的水準就已經能夠穩穩壓住這次的硬體規格測試了。 如此一來,這麼算起來的話,小編重新幫大家列舉建議的菜單和目前市場價格(如下圖),可以看到整體的價格基本可壓在新台幣2萬元以內,當然仍有四捨五入的可能性存在,例如少花一點錢在處理器上,就可以把錢拿去買稍微再高階一點的顯示卡等等,這點就端看玩家自己的規劃了。 接下來就先附上這次小編測試的結果給玩家們做為參考,正如前文所提,部分規格是為求方便測試所選,玩家可用來作為參考即可。 在這樣的3A平台架構以及針對主流FHD解析度玩家的體驗來說,在遊戲測試的FPS數據表現結果中可以看到,在FHD解析度下,幾乎所有遊戲都可以有60 FPS以上的表現,僅《火線獵殺:絕境》和《刺客教條:奧德賽》兩者的數據較低,但考量到測試內容都是以遊戲內的最高畫質設定下進行的測試結果,所以兩者能夠有40 FPS以上的表現已經非常優秀,只需要稍作畫質調整或降低部分畫質即可達到穩定的60 FPS。至於2K或是4K解析度遊戲內容部分,就必須端看遊戲來決定了,部分遊戲如《極地戰嚎 破曉》針對AMD硬體有做最佳化,所以在2K解析度下還能有70 FPS以上的表現,或者是像《虹彩六號》這樣本身對於硬體的要求就不高、加上最佳化優秀的遊戲來說,即便是到了4K高解析度下,這套硬體也能有55 FPS的表現,稍做調整就能達到60 FPS了,以不到2萬的預算來說,這樣的結果已經非常令人滿意。 總結來說吧!其實這次之所以能夠在2萬元以內的預算就搞定FHD解析度主流電競體驗主機,最大的功臣還是在於3A平台本身就是追求高C/P值取向,所以能夠在各項硬體中將預算壓低、但卻不犧牲過多效能。不過整體來說,雖然本次測試的主機板為相對較高階的X570 AORUS ELITE WIFI,但也不得不說其針對系統本身的穩定性確實不錯,散熱效果也有不錯的表現,確實能夠穩住整個系統的效能輸出。再者,作為X570系列主機板、又是ATX尺寸的前提下,玩家即便現在購買,未來也不太需要為了硬體擴充彈性不足而煩惱,整體來說,不管是高階玩家想要升級硬體還是入門玩家想要進入電競的世界,X570 AORUS ELITE WIFI也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廠商名稱:GIGABYTE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
-
簡約與效能的完美體現、ASUS Dual RX 5500 XT O8G EVO開箱實測
AMD的Lucky 7成員終於再添一名戰將,鎖定對手的GTX 1660等級、採用7nm製程工藝,接續先前推出的RX 5700系列之後,命名型號Radeon RX 5700 XT正式登場了,這款準備用來替換掉現有RX 570/580/590的中階版本除了是基於新一代的Navi 14架構外,也與先一步曝光的OEM版本RX 5500擁有同樣的核心配置(22個RDNA),規格面則是具備了1408個流處理器、88個TMU(紋理映射單元)、32個ROP(光柵化處理單元)與128-bit的GDDR6記憶體、130W耗電、PCIe 4.0等,零售市場上也將會有4GB與8GB兩種版本銷售。 有關Radeon RX 5700 XT的更多官方訊息解析可參閱站上的另一篇文章(),這裡小編跟大家開箱的是ASUS的DUAL EVO RX 5500 XT這一張,也是ASUS在RX 5500 XT系列當中先出爐的一款,緊接在後的ROG Strix版本也會露面,有興趣入手ROG系列的朋友可以稍微耐心等一下! 以往小編拿到的顯示卡版本通常在第一波開箱評測都會是系列中比較高階的版本(就是ROG啦),這次反倒是Dual EVO的版本先登場了(笑);這片Dual系列的RX 5500 XT同樣承襲了一貫的系列風格,強調的是簡約風格與效能的完美結合,從彩盒外包裝上就可以看到這片版本的外觀,採用雙風扇設計的特點其實與系列中的大哥RX 5700差不多,軸向式風扇與DirectCU II直觸式銅導管搭配下,讓散熱的效果達到最佳化,算是對想要不那麼華麗風格(低光害)的玩家適合入手的版本。 那就來開箱吧! 除了外觀輪著看了一遍之外,也來檢視一下這款版本的核心狀態,卸下背面的幾顆固定螺絲就可以把整片顯示卡脫光光嚕! 整片PCB除了採黑色系風格外,在配置上可以看到中間的Radeon RX 5500 XT核心,7nm製程、TSMC(有Made In Taiwan),旁邊配置的4顆Micron GDDR6記憶體與尾端的供電模組區上方還加了一整片輔助散熱的黑色鋁擠材質散熱片,VRM採行了5+3相設計,可以看到用的是訂製的SAP II電感元件,DirectCU II直觸式熱導管與散熱鰭片組成的散熱片組搭配上方的軸向式雙風扇,也讓整體的散熱效能維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 作為AMD AAA中階定位的成員之一,玩家更關心的應該是在效能上的表現能否更優異,這部分就來透過實測驗證吧!跟著RX 5500 XT的推出,官方也同步更新了驅動版本至Adrenalin Edition 19.12.2,上機前先來看一下官方的規格定義吧! 順便列一下此次的測試平台列表做為參考: 處理器:AMD Ryzen 9 3900X @3.8GHz/4.6GHz 主機板:ASUS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 #BIOS:0803 (08/01/2019) 記憶體: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16GB (8GB×2) SSD:Teamgroup T-Force Cardea Zero Z440 1TB 驅動程式: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 v19.12.2 電源供應器:ENERMAX Platinum 13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上機後的一開始就先來檢視一下最新版的GPU-Z偵測訊息,另外也秀一下Dual版本的RGB燈效,蠻低調的,對於不想要超級Bling Bling的朋友很適合!下面就來瞧瞧這片版本的各項實測表現吧! 大家熟悉的3DMark實測方面採用了Fire Strike的三種模式與Time SPY的兩種模式,實測成績按排序也分別有12012/6210/3411、5077/2281得分,作為準備替代原先RX 500系列家族入主中階領域的先發,對上GTX 16系列是免不了的,這樣的成績表現對照之前站上測試過的幾款版本來說,整體表現比搭配上9900K平台的GTX 1650 Super要強上許多,如果價位可以更貼近一點的話,那對於才剛發布沒多久的GTX 1650 Super會是壓制性的打擊,若是隊上更高一階的GTX 1660 6GB的話,也具備能比肩的實力,價位上也比GTX 1660 6GB要來的吃香些。 VRMark的實測上,對比GTX 1650 Super則是略勝一籌,對於一般的VR遊戲應該都沒有問題,Orange Room的表現也有7231 Super的評分。 這款遊戲算是比較倚賴GPU的效能,不過實測下可以看到標準的1920x1080解析度下可以獲得平均42 FPS的成績、2560x1440解析度下則是有平均36 FPS的實力,對於大多數的玩家來說應該都還夠用。 RX 5500 XT在這款遊戲下的表現就顯得比較游刃有餘了些,即便是3840x2160的4K解析度下也都有達到平均30 FPS的成績,更不用說在標準的Full HD模式可以有平均75 FPS與2K模式下的平均53 FPS好表現了。 這裡的實測表現倒是與前面的Assassin Creed Odyssey「刺客教條:奧德賽」成績狀況類似,Full HD與2560x1440解析度的表現都還不錯。 這邊一樣是前兩種解析度下還不錯,總和評分都還有「B」,平均56 FPS與45 FPS的表現對於大多數玩家來說應該都還OK,4K解析度下則仍有24 FPS的均值,以RX 5500 XT的定位來看,都算相當不錯的了。 全境封鎖2的部分同樣是前兩種解析度下的表現都還算不錯,中階定位的RX 5500 XT以目前常用的解析度來看都算是表現蠻優秀的了。 換到大場景設計的全軍破敵:三國,可以看到即便是在標準的1920x1080解析度下,不論是戰鬥場景或是戰爭地圖場景,都僅維持在30多 FPS的區間帶,拉高解析度至2560x1440時還能勉強維持在20多 FPS的區間,整體來看,非高解析度下的表現都還是OK的,即使是在大場景的Loading下,RX 5500 XT還能保有一定水準的演出。 跑了一堆測試之後,大家應該也會關心一下這片版本的溫度表現如何?透過FurMark來燒機就知道散熱性好不好了;在FurMark的截圖中可以看到最高有達到77度C(小編有把圖放大,這個溫度是小編測了一整天連續運作下的狀況),透過Bench來看則是在69度C,只有雙風扇的搭配下,還能壓制溫度在這個階段應該歸功於獨家的軸向式風扇與直觸式銅導管的加持,稍稍微擺脫一點AMD顯示卡暖爐的封號(哈)。 另外特別提一下,即便在全速下的狀態,運作時的噪音還蠻低的,不喜歡高噪音的玩家倒是多了一項選擇。 這款Dual版本的頻率在前面的偵測可以看到是1607Mhz,如果想要小超一下的話可以透過ASUS專屬的GPU Tweak II來達成,除了可以透過簡易模式來一鍵超頻外,想要自行設定更多選項也可以透過進階模式來做DIY的樂趣,OC Mode、Gaming Mode或是Slient Mode都可以自行操作,按實際需求來做調整,懶人模式就是按一鍵優化就搞定了。 看過了前面的開箱、介紹與實測之後,應該對這片Dual版本的RX 5500 XT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雖然小編比較偏好ROG系列,但也不的不說這款Dual版本的確蠻入眼的,除了在效能上的表現可以比對手的GTX 1650 Super要更優一些,也比再高一階的GTX 1660毫不遜色,具備更高的8GB GDDR6記憶體對於玩家在對應一些遊戲大作上面也有加分的效果,即便在標準解析度下的表現有一定水準,就算解析度再向上調升至2560x1440的情況下也都仍舊能夠負荷,這部分隨著越來越多的2K螢幕被玩家所接受與採用之後,會更明顯的體現在一些入門版的顯示卡上,而這一點在RX 5500 XT上面或許還能夠游刃有餘的對應OK。 至於價位上,目前建議售價落在7,000元左右,比GTX 1650 Super略高一些些但卻更適配高一階解析度的使用度,或許在取代現有的RX 580/590之後,直接入手RX 5500 XT是個較為合適的選擇,以這片Dual RX 5500 XT OC 8GB EVO的版本來說,整體的效能表現以及其他的設計上都融入了ASUS在產品上的堅持,對於想升級但不想花太多預算的玩家可以納入考慮入手的對象之一。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建議售價:7,090元
-
AMD 7nm中階Radeon RX 5500 XT出爐!搭配技嘉Radeon RX 5500 XT GAMING OC 8G實測!絕佳FHD遊戲顯示卡!
自AMD於7/7正式推出7nm的CPU平台,以及7nm的Radeon RX 5700與Radeon RX 5700 XT之後,其顯示卡以全新RDNA架構設計,且是PCIe 4.0規格,使其搭配AMD自家第三代Radeon家族處理器與X570主機板平台時,能發揮出相乘的效能水準,獲得不少玩家青睞! 然在中階產品方面,AMD遲遲未能推出與競爭對手相抗衡的產品。直到10/7時,AMD優先發表了中階的Radeon RX 5500,但這款顯示卡主打OEM市場,而隨後的5500M則是打筆電市場,一般零售通路並無法買到!而當AMD決定在12/10推出全新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時,再隔2天,也就是12/12這種雙12購物季時,正式推出Radeon RX 5500 XT,投入中/低階顯示卡市場的新戰場。 這次AMD推出的Radeon RX 5500 XT,主要瞄準NVIDIA的GeForce GTX 1650 Super與1660 Super的市場,相較於1650 Super僅提供4GB GDDR6、1660 Super提供6GB GDDR6,AMD的5500 XT提供了4GB與8GB GDDR6的版本,讓玩家能有更多選擇。 至於出來了!這些產品大概預計2020年第一季上市。 ▽表 NVIDIA GeForce GTX 16 系列與AMD Radeon RX 5000系列 為提升效能,這次Radeon RX 5500 XT其實架構跟不久前推出的5500 (OEM)相差不多,差別只在於5500只有4GB的版本,而5500 XT則有4GB和8GB的版本,在時脈上也快一點點,因此整體效能表現會比5500快一些些。或者可以說,5500 XT 4GB其實就是5500 4GB的效能微幅提升版本。 然而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雖說5500家族都是採用PCIe 4.0規格設計,但由於僅用到8條PCIe通道。筆者透過3DMark實測PCIe頻寬,測得PCIe 4.0 x8大約跟PCIe 3.0 x16接近,大約是14.3 GB/s左右,大約是其老大哥5700家族(PCIe 4.0 x16)有25.5GB/s成績的一半。因此若您拿這張卡插到只有支援到PCIe 3.0的主機板上(例如Intel平台,或是搭配只支援PCIe 3.0的AMD CPU),那就會再降到PCIe 3.0 x8的頻寬,使其記憶體傳輸效能再砍半(約7GB/s)。也許是AMD認為這樣的頻寬足以勝任各種1080p遊戲的需求,因此在產品規劃時,才會如此設定。 ▽表 NVIDIA GeForce GTX 16 系列與AMD Radeon RX 5000系列規格細節 以下先來介紹這次AMD Radeon RX 5500 XT的特色吧! 看完AMD官方簡報介紹之後,接下來我們以技嘉推出的Radeon RX 5500 XT GAMING OC 8G (型號GV-R55XTGAMING OC-8GD)版本為主,來介紹這張卡外型、功能,後面再進行效能測試。 技嘉Radeon RX 5500 XT GAMING OC 8G採用AMD Radeon RX 5500 XT 繪圖晶片,採用8GB GDDR6記憶體,支援PCIe 4.0平台,在外型上採用跟其老大哥RX 5700 XT相同外型設計,黑色造型,搭配上方的GIGABYTE的RGB燈效,以及正面的風之力(WinForce)三風扇散熱設計,其獨特刀鋒扇葉採用正逆轉的方式,不僅可抗擾流,亦可透過順向加壓風流,來獲取更好散熱效率。 因是OC版本,此卡的GPU時脈設定為1685/1845MHz,比官方1685/1717MHz快了不少,記憶體時脈則維持1750MHz,因此在效能上會比一般正規版還快一些些。在卡的背後採用強化背板,以強化整體結構,防止PCB板彎或零件撞落,拿取時也比較不會碰觸到金屬元件,以保護到顯示卡。 採用雙PCI插槽設計,顯示卡上方需要額外連接一組8-pin的PCIe電源,在輸出埠方面則提供3組DisplayPort 1.4埠與1組HDMI 2.0b埠,建議系統電源供應器為450W,以提供顯示卡與電台電腦所需要的充足電力。 至於軟體方面,GIGABYTE提供GPUTweakII超頻軟體,讓玩家可以一鍵超頻或是手動超頻,來榨出更多顯示卡的效能。另外也提供RGB Fusion 2.0燈效軟體,可用來與其他AORUS設備進行同步燈光效果。 接下來就來看看,這次Radeon RX 5500 XT 8GB實測效能如何?我們拿了其老大哥RX 5700與RX 5700 XT,還有NVIDIA的RTX 2060 6GB以下的GTX 16系列顯示卡做對比!另也把上一代GTX 1060 6GB拿來比較。為比較出各自的效能,在平台選擇上,我們以NVIDIA顯示卡搭配Intel平台為主,而AMD則以自家3A (CPU+GPU+Chipset)平台為主,以發揮出各自平台的優勢。以下是我們的測試配備。 處理器: (1) Intel Core i9-9900K @ 3.6 GHz/5.0GHz (Turbo) (2) AMD Ryzen 9 3900X @ 3.8 GHz/4.6GHz (Turbo) 主機板: (1) I+N平台: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2) A+A平台: ASUS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 BIOS: (1) P1.20 (08/05/2019) (2) 0803 (08/01/2019) 記憶體: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16GB (8GB×2) 顯示卡: NVIDIA代表: (1)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6GB GDDR6 (2)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Ti 6GB GDDR6 (3)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Super 6GB GDDR6 (4)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AMP Edition 6GB GDDR5 (5)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50 OC Edition 4GB GDDR5 (6) NVIDIA GeForce GTX 1060 6GB GDDR5 AMD代表: (1) AMD Radeon RX 5700 XT 8GB GDDR6 (2) AMD Radeon RX 5700 8GB GDDR6 (3) GIGABYTE Radeon RX 5500 XT GAMING OC 8GB GDDR6 (本次主角) SSD: (1) 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系統) (2) Teamgroup T-Force Cardea Zero Z440 1TB (系統) 驅動程式: (1) 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v441.21 (2)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 v19.12.2 電源供應器:ENERMAX Platinum 13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在測試軟體部分,PCDIY!採用傳統的3DMark、VRMark來測試顯示卡的跑分成績,另外搭配DX11的遊戲包含:Assassin’s Creed Odyssey (刺客教條:奧德賽)、Far Cry New Dawn (極地戰嚎:破曉)、Total War: THREE KINGDOMS (全軍破敵:三國),以及DX12的遊戲包含: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古墓奇兵:暗影)、Tom Clancy’s Ghost Recon Breakpoint (湯姆克蘭西:火線獵殺:絕境)、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2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等遊戲,來進行測試。測試解析度設定在1920x1080 (Full HD)、2560x1440 (2K)、3840x2160 (4K、Ultra HD)等解析度,並在遊戲裡面設定到最高(Maximum)畫質。 以下就是這次的測試結果。 ●3D/VR應用程式: ●DX11遊戲: ●DX12遊戲: ●GPU溫度: 由於一家公司要同時兼顧CPU與GPU產品線,在資源有限之下,AMD在2019年下半年開始優先以7nm的Ryzen 3000系列CPU以及7nm的Radeon XT 5700系列GPU,帶領玩家進入PCIe 4.0平台的高效能市場,率先打了漂亮的一仗!隨後AMD先在CPU產品線陸續推出7nm的EPYC伺服器處理器,以及最近剛推出的7nm Ryzen Threadripper 3000系列HEDT處理器,先求站穩CPU市場,以準備大量搶佔牙膏廠的市占率! 至於GPU方面,雖說AMD的Radeon RX 5700系列暫時穩住了中高階市場,但其實最大的市場還是在中低階產品上,在NVIDIA推出GeForce GTX 16系列的產品線之後,其於10月開始陸續更新其GTX 16至Super系列,讓還在使用GTX 700/900的玩家們趕快升級!這時候AMD其實也在規劃其中/中低階的GPU產品,其先選擇推出Radeon RX 5500系列,先推出OEM版與筆電專用版本,接著選擇12月12日推出Radeon RX 5500 XT,來與GeForce GTX 1650 Super對比。至於Radeon RX 5600與5600 XT則留到2020年再來視市場狀況來推出(時間點很可能是CES 2020)!讓Radeon RX 5000的產品線,逐漸圓滿! 也許採用PCIe 4.0 x8架構設計,有利於AMD平台,但其實把5500 XT顯示卡插在Intel平台或是只支援到PCIe 3.0的平台以PCIe 3.0 x8來運作,效能並不會有所下降,因此玩家不需要擔心。會這樣的規劃可能是AMD看準在1080p的遊戲下,這樣的規格其實就夠用了,因此優先推出5500 XT來應戰。 當然,透過上述測試的結果來看,Radeon RX 5500 XT由於還是採用128-bit記憶體架構,相較於GTX 1650 Super與1660 Super的192-bit來看,還是有些規格上的落後。雖說有提供4GB以及優於對手的8GB的版本,但其實以今日的3A級遊戲來說,建議玩家還是直接選擇8GB的版本比較好,從目前各家AIB廠商都先推8GB來看,就可以知道端倪! 最後就是價格方面,Radeon RX 5500 XT 8GB,由於價格落在GeForce GTX 1650 Super 4GB與GTX 1660 Super 6GB之間,因此玩家若想要買1650 Super的話,建議直接捏到RX 5500 XT比較划算。若對效能很計較的話,1660 Super也是可以考慮的選項。不過若您真的有那樣的預算,也許再等一下,等AMD推出Radeon RX 5600與5600 XT時,再來考慮也不遲!您說是嗎? 整體而言,AMD Radeon RX 5500 XT 8GB提供絕佳的1080p遊戲體驗,搭配AMD平台可以發揮出絕佳的表現,而技嘉的Radeon RX 5500 XT GAMING OC 8G提供更快的時脈與更多功能,值得入門玩家考慮進場選購。 廠商名稱:GIGABYTE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 建議售價:7,990元 (8GB)
-
「概念家.創」筆電開箱、專為創作者設計,Acer ConceptD 5 Pro筆電開箱評測
自年中NVIDIA鳴起「創作者」的第一槍以來,時至今日,無論是筆電還是PC各組件,廠商都在推出主打創作者相關的產品,同時也紛紛推出自家專為創作者推出的產品系列名稱,以Acer為例,便是ConceptD「概念家.創」。ConceptD系列產品日前才大規模推出許多新品,目前的產品類型包含筆電、PC以及顯示器,其中又以筆電的產品種類最多,針對不同的尺寸大小和定位推出包含ConceptD 3/5/7/9等四種不同定位,而每個定位又再細分出一般版和Pro版本,像這次小編收到的就是ConceptD 5 Pro版本。 至於「Pro」和一般版本的最大差異在於顯示卡的選擇,以ConceptD 5為例的話,無Pro字樣的版本採用的是NVIDIA GeForce RTX 2060、Pro版本的則是採用NVIDIA Quadro RTX 3000,前者雖然也能作為創作使用,不過後者在針對各式不同的創作軟體上,有著更多的支援,這同時也是NVIDIA推出Studio Driver時所推動的一環,目的便是為了讓創作者們可以在使用軟體時系統能夠更穩定、有效率。 從外觀設計上來說,ConceptD 5 Pro走的是簡單有力的設計風格,首先配色上選擇的是低調的黑色,搭配金屬製的機殼和獨特的雕刻工藝設計,筆電上蓋有著ConceptD蝕刻字樣,讓整體更添質感和產品形象。而上蓋的邊緣使用鑽切工藝,製造出具有稜角的線條,雖說創作者們追求的設計語言或許不像電競筆電那樣硬派,但ConceptD 5 Pro的上蓋邊緣還是給人一種堅固可靠的印象。唯一稍微有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是重量,全機重約2.5公斤,不算輕盈的體積,但在內部採用的高階硬體和Quadro專業顯示卡的前提下,這樣的設計也算是為了給創作者足夠的效能使用,同時如果放置在後背包的話,也還算是可以攜帶出門的重量標準。 由於ConceptD系列產品的主要客群是以創作者為主,而有鑑於像是攝影師、影音創作者或是專業工作者、設計師等人較重視的規格是螢幕的色彩準度,顏色這東西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一旦有一點點的顏色出入都有可能導致客戶的不滿,或者讓自己的作品出現誤差,這些對於創作者們來說都可說是致命傷。因此,ConceptD 5 Pro在其搭載3840x2160解析度下,為其IPS面板獲得Pantone校色認證,並且透過具備100% Adobe RGB色域及Delta E小於2的色彩準確度,確保色彩忠實再現。 接下來在實際效能測試方面,先簡單說明一下這次ConceptD 5 Pro的硬體規格,小編收到的版本搭載的是Intel Core i7-9750H處理器,採6C/12T配置,基礎時脈在2.6GHz;顯示卡的部分則是採用NVIDIA Quadro RTX 3000顯示卡,從這裡就可以很明顯感受到ConceptD主打創作者客群,Quadro系列顯示卡在搭載RTX光追效果以後,能提供創作者即時的光影效果,同時也因為本身的效能提高,以及和各式創作軟體的合作及最佳化,促使創作者在使用這些軟體時可以有流暢的操作體驗。 另外,記憶體的部分搭載DDR4-2666共32GB,足夠應付創作者們的需求;再來則是硬碟部分,採用SSD+HDD的配置,內建兩條Intel PCIe SSD所組成的RAID 0陣列架構,容量為1TB,再搭配了一顆WD的1TB HDD硬碟供彈性使用。最後,網路方面除了剛才提到的有線網路埠(Killer E2500 GbE)以外,本身也搭載Intel Wi-Fi 6 AX200晶片,能提供高速的無線網路傳輸。 為了讓創作者們的使用更有效率,Acer也提供多種不同的軟體像是主控中心ConceptD Palette、音效等化器軟體等等作為輔助給創作者們使用。 總結來說,Acer這次針對創作者推出的ConceptD系列產品,可說是直接將設計核心推往創作者們內心深處,雖然在外觀上來說,ConceptD 5 Pro黑色的外型可能對於創作者們稍嫌保有了一點電競風格在,更高階的ConceptD 7系列因為採用的是白色的外觀配色,在這點上倒是比ConceptD 5系列還要更符合創作者們的喜好,不過這點也是見仁見智就是了。不過,在外觀上線條分明的工藝設計給人一種堅固可靠的信賴感,對於如果是想要攜帶筆電出門的創作者來說,在使用上大可放心。 另外,創作者們最在乎的顏色準確度ConceptD也顧到了,Pantone認證、Adobe RGB 100%和Delta
-
AMD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全新功能實測!一體式介面整合直播、超頻、抗延遲、手機遠端串流等新功能,賦予玩家絕佳遊戲體驗!
AMD於2019/12/10正式釋出最新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版本,這次的版本有全新的視覺與UI(使用者介面)設計,採用一鍵式安裝,讓使用者輕鬆安裝,以讓顯示卡的功能與效能瞬間爆發。 相較於先前推出的2019年版本驅動軟體相比,這次的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 (以下簡稱RSA 2020)在視覺上更加鮮明,其採用一體式介面設計,讓這次RSA 2020看起來更加大器!這次把新功能與先前已有並強化的功能全部整合,包含:遊戲直播(ReLive)、自動或手動超頻調校(Performance Tuning)、效能監控(Metrics)、升級顧問(Upgrade Advisor)、省電功能(Radeon Chill)、快速移動爆發效能(Radeon Boost)、抗延遲(Radeon Anti-Lag)、影像銳化(Radeon Image Sharpening)、點陣像素畫面強化(Integer Display Scaling)、機器學習級之媒體畫質濾鏡(DirectML Media Filters)…等各式功能。當然這次也包含更進化的手機/平板遠端串流功能(AMD Link),不僅可以在LAN/WLAN上串流,更可以直接透過行動網路(如4G)來串流,讓您在外也能走到哪、玩到哪,我家也可以是個Stadia! AMD除在CPU、GPU硬體持續推出更令人期待的產品之外,在軟體上也花了不少工夫。以GPU產品來說,其驅動程式與控制介面,最早是叫做CCC (Catalyst Control Center),功能比較簡單,直到2016年後就更名為Radeon Software,接著陸續推出Crimson Edition、Crimson ReLive Edition,到2018年再推出Adrenalin版,2019年則推出Adrenalin 2019年版。每次新版推出時,不僅在效能有所提升,也提供更多新的強大功能,讓玩家們可以搭配自己的Radeon家族顯示卡,來玩到更流暢的遊戲,同時也能發揮更多用途! 時序進入2020年,Radeon Software也提供不少重大更新!這次的版本叫做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版,研發團隊下了不少工夫,來強化驅動程式穩定度,同時提升效能。在使用者介面與功能上,也等於幾乎是砍掉重練,全部重新設計,採用一體式介面,將所有與遊戲相關的功能與設定,全部納入。只要安裝好之後,即可透過 Alt-R 來呼喚出 RSA 2020的主畫面(全螢幕UI),或是透過 Alt-Z 來呼喚出迷你版控制畫面(顯示在左側或右側),讓玩家免「跳窗」(跳回視窗),即可進行各種軟體功能或硬體調校。甚至其內建瀏覽器讓玩家直接看YouTube攻略,以幫助玩家順利過關! 以下就直接透過簡報,來說明這次RSA 2020的重點功能與特色,以及文後的實測說明。 以下就直接透過簡報,來說明這次RSA 2020的重點功能與特色,以及文後的實測說明。 AMD最新版本的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 Edition (RSA 2020)這次更猛,提供新視覺與新功能,當然要親自體驗一番,才能體驗其功能有多強勁!以下就透過實際畫面來說明這次的提升部分。 這次AMD推出的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 Edition,在使用介面上看起來很像整個砍掉重練,重新以使用者的角度來打造新的視覺介面,並整合各式遊戲必備的工具,不管是截圖錄影、畫質調整、效能調校、自動超頻、硬體狀態即時檢視、線上直播、遠端遊戲串流…等等,都提供讓人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 整體而言,若您是A粉,絕對值得您趕緊下載來體驗。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版,已經在2019/12/10正式上架。玩家們趕快去下載來用用看吧! AMD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下載處:
-
ADATA DDR4-2666 32GB x4四記憶體通道評測,feat. 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128GB大滿配實戰!
時下YouTube影片製作、線上直播等影音內容盛行,高端的電腦玩家或是擁有大量的影音處理需求的影像工作者,對於電腦系統記憶體的容量需求越來越高,傳統普遍建議玩家們至少要具備16GB以上的系統記憶體才可順利進行一般的遊戲直播和影音創作,然而隨著4K高畫質解析度影片的逐漸普及,不只一般遊戲玩家對於電腦硬體規格的提升,就連創作者們也需要更高階的硬體與使用空間來進行編輯後製。有鑑於此,威剛(ADATA)推出標榜單支32GB的DDR4-2666記憶體模組,除了對於大檔案處理更加流暢外,更讓主機板記憶體插槽擁有更多彈性運用的空間。 相較於XPG系列主打高效能電競市場來說,ADATA品牌的標準品記憶體主打一般大眾應用市場。該記憶體除了有針對大宗桌上型電腦所打造的U-DIMM高容量記憶體以外,另也有針對行動工作者筆電推出的DDR4-2666 SO-DIMM版本,同樣也提供單支32GB的容量,預期將有可能改變明年高C/P筆電的性能表現。撇開行動端不談,小編這次介紹的是四支ADATA DDR4-2666 32GB U-DIMM記憶體模組,先帶玩家們開箱吧! ADATA家的記憶體一般來說外觀都走簡單明瞭的路線,打開透明包裝以後就可以直接看到記憶體本身。這邊值得一提的是,威剛全系列記憶體模組,都在嚴謹的品質控管下生產,使系統在高速的運算下仍可維持穩定運作。所採用的記憶體顆粒也都符合JEDEC和RoHS的設計生產規範,以確保系統的相容性和產品的綠能表現。同時,其全系列記憶體模組產品均享有終身保固的服務,算是滿佛心的一點。 顆粒部分採用的是SpecTek (事必達)的製品,該公司是美光(Micron)科技的全資子公司,專門修復與篩選美光未通過測試的DRAM與Flash晶片,並以其SpecTek名義打標出售,其擁有高C/P值與不錯的品質,深受不少模組廠使用。這次的ADATA DDR4-2666 32GB記憶體模組,採用的SpecTek顆粒確切型號是PP038-093 TP,單顆就擁有2GB記憶體、正反兩面共有16顆,總計32GB。記憶體時序的部分標示為CL19-19-19-43,電壓則是1.2V。不過在實際的試中,JEDEC標準時脈則標示為DDR4-2666MHz CL20-19-19-43,以提供更相容的初始開機參數,讓電腦能夠順利開機。 快速將記憶體上機實測,4條記憶體插好插滿以後,建構起128GB系統記憶體空間,直接以AIDA64 Extreme進行四通道模式讀寫測試。 傳統上單條8GB的記憶體如今已經不夠看,再加上單條16GB記憶體的價格也開始下滑,廠商們漸漸將目標放向更大容量的32GB記憶體,隨著ADATA推出這款單支就有DDR4-2666 32GB空間的記憶體,不只在桌上型電腦端、就連行動筆電的玩家都可以藉此享有更高C/P值得硬體規格DIY空間,以現階段來說,如果是狂熱分子的電腦玩家想玩超頻的話,ADATA自家還有XPG的多款電競記憶體可以滿足大家的需求,但如果是一般玩家、或是想要輕鬆擁有高記憶體空間的創作者以方便影音編輯軟體運作的話,那麼ADATA這組DDR4-2666 32GB U-DIMM記憶體就會是很好的選擇。 廠商名稱:ADATA 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309-309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為Cascade Lake-X而生、太極全新進化更強更時尚,ASRock X299 Taichi CLX主機板開箱評測
因應Intel全新Core X系列處理器(Core i9-109x0X)家族的誕生,主機板廠華擎(ASRock)也對應推出新的Intel X299主機板,首波共三款:「X299 Creator」、「X299 Steel Legend」以及「X299 Taichi CLX」。X299 Creator顧名思義針對內容創造者;X299 Steel Legend則是以實在的用料虜獲主流用戶;而這次要介紹的X299 Taichi CLX主機板,冠上了華擎旗下頂級旗艦系列「Taichi」字樣可見其絕非等閒之輩,主打採用13相數位供電、高效Dr.MOS以及超大鋁合金散熱片,穩定狂熱玩家對於超頻和低溫穩定的需求。 小編也在主機板上市後不久收到了ASRock X299 Taichi CLX這張主機板(下稱X299 Taichi CLX),後方冠名的CLX字樣表示其為為Cascade Lake-X處理器而生,這次它採用的全新造型格外吸睛,再加上內部的硬體效能表現也很令人期待,話不多說!開箱啦! X299 Taichi CLX主機板在外觀上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時尚、可靠、設計感」,雖說在設計語言上仍舊擁有著名的齒輪設計感,但這次X299 Taichi CLX換上了全新設計的太極裝甲,外型上給人一種簡單有力的感覺,再者,X299 Taichi CLX也直接採用板載Addressable RGB LED的Polychrome Sync燈效系統,脫離舊時代的單色RGB ,每一顆燈珠都可以透過工具程式獨立調色,大幅提高玩家客製化的能力,奢華但卻不過份高調。外觀上極明顯的鋁合金散熱片和鐵灰、黑鉻配色,同時也給人一種堅固感,而所有的設計語言,則是在在顯現華擎在這張主機板外觀上的用心。 快速看看箱內隨附的配件,除了快速安裝指南和支援光碟以外,另外還有四條SATA線、一組ASRock SLI_HB_Bridge_2S 卡、一組ASRock WiFi 2.4/5 GHz 天線、螺絲起子、M.2插槽螺絲和M.2插模支座各三組。 接下來我們也將X299 Taichi CLX主機板稍做拆解,讓玩家可以仔細看看內部所使用的用料和晶片設計。 效能測試部分找了幾款常見的測試軟體做標準,同時因為該主機板是以專業工作者作為客群,因此在遊戲測試的部分就僅以《古墓奇兵:暗影》作為代表供玩家參考,但在創作者的工作內容模擬上我們使用SPECviewperf 13和SPECworkstation 3.02等軟體供玩家作為參考數據。 CPU:Intel Core i9-10980XE GPU: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6GB GDDR6 RAM:Crucial Ballistix Sport AT DDR4-3000 32GB SSD: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 有了好的硬體設計,當然也需要有優秀的軟體做輔助,才能提供玩家完美的使用體驗囉!所以華擎也提供了幾款具備不同功能的軟體讓玩家可以自由使用,方便快速針對系統內部的參數或是外部的RGB燈效做調整。另外,BIOS介面作為狂熱玩家的主要控制介面,當然也要多做著墨,才能在提供人性化設計的前提下,也滿足專業超頻玩家的愛好,BIOS這邊比較特別的一點是它支援Intel Turbo Boost Max 3.0,它會自動辨識出處理器上表現最佳的一個或多個核心,利用功耗和散熱的餘裕範圍,在玩家需要時增加核心的時脈。 ● A-Tuning 軟體調校工具 ● Polychrome Sync 燈效調控工具 ● BIOS 設定頁面 華擎旗下做為頂級旗艦代表的太極系列主機板,以往就一直秉持著高C/P、高品質的特色,這次針對Intel Core X系列處理器重新新推出的X299 Taichi CLX主機板更是維持該傳統,在給予高規格硬體設計的前提下,在外觀上也重新設計過,全新的太極新裝甲使得ASRock X299 Taichi CLX有煥然一新的感覺,整體的外型更簡潔。再者,內部硬體部分則是因應新世代傳輸需求,同時提供Wi-Fi 6無線網路和Dragon 2.5 Gb/s網路讓玩家不管是要連線品質還是速度都較以往更上一層樓,而搭載新的USB 3.2 Gen 2x2 Type-C連接埠更是讓傳輸速度翻倍,四條PCIe插槽和3組M.2的輔助下,使得ASRock X299 Taichi CLX主機板非常適合作為專業創作者的高效主機板選擇。 廠商名稱:ASRock - 華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896-5588 廠商網址:
-
甜蜜點顯示卡代表作、ASUS ROG Strix GTX 1650 Super O4G Gaming開箱實測
NVIDIA在GTX 16系列中陸續的擴大戰線,除了原先的GTX 1660系列一共開出了1660、1660 Ti之外,也多加入了1660 Super這款版本;終於次一階的GTX 1650系列也在近日迎來了第二款1650 Super,先前在NDA解禁的同時,站上就先曝光了一家顯卡廠商的版本囉,這次則是御三家的龍頭ASUS推出的GTX 1650 Super,基本上承襲了GTX 16系列的風格,就讓小編與大家一起來開箱看個究竟吧! 從外包裝的設計上不難看出整體的風格與GTX 1660系列蠻雷同的,事實上整體的風格是延續原有GTX 1660與1650的幾個版本,這次入手的是ROG Strix Gaming系列中的GTX 1650 Super OC 4GB,外觀上除了採用了雙風扇設計外,背面也加上了鋁質強化背板,搭配上DirectCU II熱管直觸散熱(冰霜酷銅散熱技術)與軸向式風扇設計,散熱效果更加突出。 從型號上面ROG-STRIX-GTX1650S-O4G-GAMING可以看到具備有超頻模式設計,除了採用的是最新的Turing架構外,搭配了新一代的GDDR6記憶體也是一大特色,更不用說這款GTX 1650 Super核心為與GTX 1660系列相同的TU116 GPU,配上Boost Clock 1,815 MHz(超頻模式)/1,785 MHz(電競模式),提供玩家更優異的FPS表現。 除了在硬體上的配置之外,當然玩家更重視的是這款GTX 1650 Super的效能表現,即便是掛上了ROG Strix系列的加持,也是要實際試試跑分測試與遊戲的FPS表現才行;底下也提供了這次的測試平台列台作為參考,基本上同樣透過常見的3DMark與幾款遊戲大作來檢視一下實際效能,另外也透過Furmark來燒機一下,看看在搭配上優異散熱器的同時,能否有更佳的散熱表現呢!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3.6 GHz/5.0GHz (Turbo) 主機板: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記憶體: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16GB(8GB×2) SSD: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 驅動程式:ForceWare v441.20 WHQL 電源供應器:ENERMAX Platinum 13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從GPU-Z的偵測中可以看到可以辨識出正確的顯卡版本了,這邊也可以看到的確是TU116的核心架構,不過這款ROG Strix GTX 1650 Super O4G Gaming可是擁有標準1785MHz(預設電競Boost)、OC模式為1815MHz(超頻Boost)的核心實力,在效能上可不能小看喔! 下面的貼圖就是在各測試下的實際截圖,除了在3DMark上面的Fire Strike與Time SPY系列測試外,也透過VRMark來檢視一下VR方面的表現,實際上從3DMark與VRMark的實測情況來看,標準模式下的成績都還算不錯,Fire Strike可以測得有11657得分、Time SPY有5329得分,都算表現不錯,至於VRMark方面,在Orange Room的表現也有7454、Super的成績,都比一般的標準版GTX 1650 Super的表現還要更優些。 接著小編也將幾款遊戲的測試截圖一併附上,透過這些遊戲其實不難發現,基本上在1920x1080與2560x1440的解析度下,這片ROG Strix GTX 1650 Super O4G Gaming的表現都算是相當不錯的,以搭載4GB GDDR6的運作下可以有這樣的成績的確已經勝過原有的GTX 1650以及前代GTX 1050許多,假使玩家非採用4K螢幕的話,那入手這片版本倒是十分合適,畢竟在價位上也是比較超值的,總和來看遊戲上面的實測表現評價,都可以透過這片1650 Super來達成玩家順暢遊戲的目的。 (**下方截圖由上往下皆為3840x2160、2560x1440、1920x1080三種解析度模式) 最後面也附上了這片版本的溫度實測截圖,小編長時間使用與測試下的溫度大概都維持在58度C左右(最高為59度C),算是還不錯的表現,擔心會變成暖爐的朋友應該可以比較放心了!(笑) 針對NVIDIA新推出的GTX 1650 Super,ASUS也同時對應了多款版本,ROG Strix系列則是以搭載直觸式熱管DirectCU II冰霜酷銅散熱技術與高階顯卡同級的軸向式風扇作為系列特色,當然,還包括了Auto-Extreme全自動製程技術與獨家強化背板設計,大幅提升了極致散熱效能與高可靠耐用度,O4G超頻能力也讓整體效能再向上提升一些,整體表現不僅比小弟GTX 1650要高上一截之外,就算比上前代GTX 1050也能更高一倍以上、即便是對比上GTX 1060 3GB版本也能有勝出之姿(DX12方面的表現尤為明顯),這部分從前面的實測中就可以得知一二了。 認真說,GTX 1650 Super的推出等於在入門版中重新洗了牌,以價位與實際表現來看的確是十分超值,5,000多元左右的價格帶算是玩家入手顯示卡的甜蜜點,而且以這款版本的尺寸來說,24.3 x 13 x 4.7 cm對於玩家在安裝使用上應該都會蠻好調配的,兼具散熱與效能雙重優勢下,想入手的朋友可以下單囉!畢竟這可是有信仰的敗家之眼加持喔~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www.asus.com
-
NUC DIY! Intel推出第8代 NUC強固型組件Austin Beach,可組裝無風扇且模組化的迷你電腦
俗話說,山不轉路轉,那麼Intel在NUC市場便是「矩」不轉「方」轉了。自Intel於2013年初推出第一代NUC迷你桌機(Mini PC)之後,便以輕巧的矩形造型,搭配一般桌機級的效能,以及低功耗、低噪音的特色,來搶佔迷你桌機市場。而各大SI廠商(包含ASUS、GIGABYTE、MSI、ASRock、Acer、ECS…等國內廠商)也跟進推出其各自的迷你電腦,來打算強打客廳或是辦公室應用。 然由於這些類似NUC的產品雖說體積迷你,適合家用與辦公室使用,但由於大多沒有內建獨立顯示卡,因此無法吸引玩家的青睞。而Intel於2018年初發表了Hades Canyon NUC,搭載了Kaby Lake-G (Intel CPU + AMD Radeon GPU),甚至搭配Thunderbolt 3埠,以嘗試打入電競市場。只不過,Intel現在已經宣佈把Kaby Lake-G停產,因此NUC往電競市場邁進的路,似乎又停下來了 不過Hades Canyon NUC採用模組化的精神,則是被傳承下來。在NUC的推廣過了7年之後,Intel看好商業、工業與未來邊緣運算的市場發展,於近日宣佈推出第8代NUC元件,代號為Austin Beach,採用DIY元件為主,搭配先前發表的,讓您輕鬆組裝自己的NUC! 這次,包含1. Compute Element (運算板)、2. Carrier Board (載板/主機板)、3. Thermal Solution w/ Assembly (含散熱功能的組件),以及4. Thermal Solution with Chassis (含散熱方案的機殼)。以1+2+4來說,即可組成完整的NUC強固電腦,放在工業應用區域。至於1+2+3來說,即可組成強固型電腦組件,以整合在數位看板、工業機、商用機、或是資訊產品等內部,使其成為智慧型裝置。 以下簡單說明各配件的功能與用途。 為主要運算模組,代號為Chandler Bay,該模組內部含有Intel CPU (從Whiskey Lake Core i7-8665U到最低Celeron 4305U共7款等級,TDP 15W,列表如下)、記憶體(4或8GB LPDDR3),無線網路晶片、儲存裝置(如64GB eMMC)與其他核心運算各式必要元件。此模組早在2019年Computex期間就發表,其體積為95mm x 65mm x 6mm,比起先前發表的Compute Card (運算卡)的體積(95mm x 55mm x 5mm)稍微大一點點,只要插在Butler Beach或Austin Beach的載板/主機板上,即可運作。 ● Intel NUC 8 Compute Element共有7種SKU可供選擇: CM8v7CB: Intel Core i7 processor with Intel vPro Technology CM8i7CB: Intel Core i7 processor CM8v5CB: Intel Core i5 processor with Intel vPro Technology CM8i5CB: Intel Core i5 processor CM8i3CB: Intel Core i3 processor CM8PCB: Intel Pentium Gold processor CM8CCB: Intel Celeron processor 裡面,含有NUC Pro (Butler Beach)載板/主機板,其涵蓋傳統南橋晶片所擔任的角色,提供M.2插槽、各種周邊I/O等等,主機板採用方形設計,大小為110mmx80mm,可搭配其金屬機殼套件117mmx147mm,來提供散熱需求。主機板上方為安裝上述的NUC Compute Element之用。至於功能上,共提供1組M.2 2280插槽,可支援PCIe x4 NVMe與SATA的SSD。在對外連接埠部份,則支援2組HDMI 2.0a埠、1組Gigabit乙太網路埠、4組USB 3.1 Gen. 2 Type-A埠、2組USB 2.0 Type-A埠。 ● Intel NUC Pro Board Element與Assembly,共有2種SKU可供選擇: CMB1BB: Intel NUC Pro Board CMA1BB: Intel NUC Pro Board and Assembly 裡面,含有NUC Rugged (Austin Beach)載板/主機板,與NUC Rugged (Austin Beach)機殼。主機板部份同樣涵蓋傳統南橋晶片所擔任的角色,提供M.2插槽、各種周邊I/O等等,主機板採用L型設計,缺口處則是安裝上述的NUC Compute Element之用。在主機板上面,共提供2組M.2 2280插槽,可支援PCIe x4 NVMe與SATA的SSD。在對外連接埠部份,則支援2組HDMI 2.0a埠、1組Gigabit乙太網路埠、3組USB 3.1 Gen. 2 Type-A埠、1組USB 2.0 Type-A埠。若是選購Dual LAN版本,則再提供1組Gigabit乙太網路埠,以及2組USB埠。 ● Intel NUC Rugged Board Element與Assembly,共有2+8種SKU可供選擇: △主機板 (還在 量產前樣本 階段) PPCMCR1ABA: Expandable PPCMCR1ABB: Dual LAN △機殼 (量產版) BKCMCR1ABA: Rugged Chassis: “Expandable” w/no cord BKCMCR1ABA1: Rugged Chassis: “Expandable” w/US cord BKCMCR1ABA2: Rugged Chassis: “Expandable” w/EU cord BKCMCR1ABB: Rugged Chassis: “Dual LAN” w/no cord BKCMCR1ABB1: Rugged Chassis: “Dual LAN” w/US cord BKCMCR1ABB2: Rugged Chassis: “Dual LAN” w/EU cord BKCMB1ABA: Carrier Board: “Expandable” BKCMB1ABB: Carrier Board: “Dual LAN” 從上述可知,未來NUC將採用插卡式的設計,來安裝或升級CPU與記憶體,在散熱上也不用消費者擔心,因為都已經包含進去。不管是Butler Beach的工業級的NUC電腦組件,或是Austin Beach這種獨立型的NUC強固型主機,都可符合商業或工業環境,或是邊緣運算電腦必須24小時開機運作的需求,搭配其輕巧且可擴充的設計,相信有機會成為主流的Form Factor之一。 最後,有興趣的朋友,可到Intel官方網站,來看看其以了解更多訊息吧!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